航院学子在第五届全国高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果交流会中荣获佳绩
2024年5月24日至26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果交流会”在北京市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拔尖本科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自2019年起举办“全国航空航天类专业毕业设计成果交流会”,每年举行一次,是具有全国性和专业性的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设交流活动。
本次交流会吸引了来自全国44所高等院校参加交流,专业涉及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飞行器适航技术、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等航空航天类专业。

作为航空航天类专业实验实践教育教学系列活动之一,前期由各高校相关学院院内推荐,共征集到311项毕设项目(个人项目292个,团队项目19个),按照相同或相近专业分成19组。24日各参会人员报到并领取会议资料,25日各项目现场进行交流汇报,个人项目汇报展示15分钟,交流回答问题3分钟;团队项目汇报展示24分钟,交流回答问题6分钟。经会议交流评审组专家根据会议评分标准打分,最终评出特等奖19项,一等奖37项,二等奖55项,优秀奖与鼓励奖若干项,并于当天下午5点进行交流会总结暨颁奖典礼。
我院由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刘啸老师带队,夏竹叶同学、陈镇东同学和郭文琦同学参加交流。其中,夏竹叶的《串列翼飞行器气动特性分析与翼身融合技术研究》、陈镇东的《无人机集群对地目标协同定位研究》获得二等奖,郭文琦的《活跃小行星喷发的尘埃粒子长期轨道演化研究》获得优秀奖。
我院师生风采展示
《串列翼飞行器气动特性分析与翼身融合技术研究》由卢镇波教授指导,针对串列翼-升力机身布局飞行器,综合分析总结其纵向气动特性;参考现代飞行器在抑制附面层堆积的处理方法,基于翼身融合技术过渡飞行器机身和机翼之间的衔接段,探索翼身整流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开展风洞实验,验证了该整流方式的有效性与数值模拟仿真的可靠性,对eVTOL未来串列翼气动布局的设计优化具有实际工程价值。

《串列翼飞行器气动特性分析与翼身融合技术研究》
荣获二等奖
《无人机集群对地目标协同定位研究》由胡天江教授指导,为了解决消防救援场景下地面目标的定位问题,该论文提出了基于三角测量的协同定位算法和融合EFK滤波定位算法,并在虚拟场景和实物飞行系统中验证了两种算法的可行性以及性能方面的互补性。此课题作为目标导引的关键反馈环节,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

《无人机集群对地目标协同定位研究》
荣获二等奖
《活跃小行星喷发的尘埃粒子长期轨道演化研究》由刘晓东教授指导,针对从小行星“龙宫(Ryugu)”表面喷发并逃逸至行星际空间的尘埃粒子的轨道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揭示了尘埃粒子在太阳系大行星及其卫星的摄动力作用下与金星、地球、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平均运动共振行为规律;剖析了太阳辐射压力和Poynting-Robertson拖曳力对尘埃粒子轨道的长期演化作用,并对尘埃粒子抵达地球时产生的流星雨现象的持续时间和强度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活跃小行星喷发的尘埃粒子长期轨道演化研究》
荣获优秀奖
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勇于创新。航空航天学院将继续积极促进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力培养空天报国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