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莱特兄弟

世界著名科学家、飞机发明者

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哥哥是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12日),弟弟是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机身比空气重、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机,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
飞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人将它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发明。莱特兄弟首创了让飞机能受控飞行的飞行控制系统,从而为飞机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此项技术仍被应用在所有的飞机上。莱特兄弟的伟大发明改变了人类的交通、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军事史。

 

冯如

中国航空之父、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

冯如(1884年1月12日—1912年8月25日),原名冯九如,字鼎三,广东恩平人,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是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恩平的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对飞天故事充满向往。后随父到美国谋生,目睹美国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业的发达,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立志学习机械。他投入飞机制造并试飞获得成功,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1909年9月,冯如造出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架飞机,命名为“冯如1号”,在奥克兰南郊第一次成功试飞。1911年1月,受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启发,由冯如主导组建的“广东飞行器公司”制成一架“冯如2号”飞机。1月18日,冯如驾驶飞机,在奥克兰市的圣佛兰西斯科海湾岸边的艾劳赫斯特广场公开试飞。美国《旧金山星期日呼声报》以冯如及其飞机、巨龙作为压题照片,以《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为大幅标题,整版介绍了冯如其人其事。
1911年2月22日,冯如率领广东飞行器公司的技术人员朱竹泉、司徒璧如、朱兆槐,连同飞机两架(其中一架在装配中)及制造飞机的器材设备等,乘船离开旧金山回国。
1911年11月9日,辛亥革命后,冯如被革命当局任命为陆军飞机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冯如的一生,是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创造了“六个第一”,提出了航空战略理论,对中华民族航空事业和人民空军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冯如不仅是第一个提出航空救国主张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中国人,而且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军事航空思想家。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苏联火箭专家、航天之父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俄文:Константин Эдуардович Циолковский,英文:Konstantin E. Tsiolkovsky,1857年9月17日—1935年9月19日),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被称为航天之父。
齐奥尔科夫斯基最先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和近地轨道站的可能性,指出发展宇航和制造火箭的合理途径,找到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术解决方案。他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188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首次提出利用反作用力来推进宇宙飞船的方案。1893年,他撰写的以太空旅行为题材的科幻小说陆续发表。1897年,他推导出了著名的火箭运动公式:燃料烧尽后的火箭质量越大,火箭的性能越好;发动机排出的气体速度越快,火箭的飞行速度越快,后人称此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3篇相同名字的论文《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系统阐述了火箭与星际航行的理论知识。论证了喷气工具用于星际航行的可行性,推导出了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公式。
1924年,苏联宇航学会成立,齐奥尔科夫斯基成为教授,负责培养苏联第一代航天工程人才,后来的“苏联航天之父”科罗廖夫就是他的学生。1927年,苏联举办了“星际飞行器和机械装置展览”,展出了大量火箭模型和草图以及根据科幻小说设计的宇宙飞船方案,还展出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地球之外》《月亮之上》等科幻小说。
1935年9月19日,齐奥尔科夫斯基逝世于卡卢加,享年78岁。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学森(英文:Qian Xuesen,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学森1929—1934年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1957年补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主要从事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航空工程、火箭导弹技术、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的研究。
1991年10月钱学森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