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院学生团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决赛金奖

责任审核人:罗愈业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我院博士生伍思欢同学联合管理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先进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组建了一支跨学院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于2024年8月20日在岭南师范学院举行的“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总决赛中一举夺得研究生创业赛道的金奖。

参赛项目“飞潜智巡——海洋跨介质飞行器智能运维系统首创者”是一个基于“空中能飞、水面能游、水下能潜”的两栖跨介质无人航行器,创新团队提出并打造了一种空海一体作业的多场景智能运维系统,将广泛用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和海底管道的巡检运维等多个行业领域,极大的商业价值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培育“海上”新经济,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航空航天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围绕国家“航天强国、航空强国”建设战略以及“四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学院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在本项目的培育与比赛组织过程中,学院专门成立了一只由跨学科的专家组成的指导老师团队,具体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在该项重要国际赛事上的重大突破彰显了我院在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同时也为我院探索基于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 高教主赛道金奖名单

 

参赛团队核心人员伍思欢、钟灵毓、刘人豪在湛江决赛现场合影

 

杨清华常务副校长、校团委老师与获奖团队负责人合影

 

项目团队成员:伍思欢(负责人,航空航天学院)、钟灵毓(管理学院)、安康(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侯文?。ㄈ斯ぶ悄苎г海?、伍思繁(航空航天学院)、邵茂森(航空航天学院)、刘人豪(管理学院)、何智林(航空航天学院)、贾晋军(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赵郁文(航空航天学院)、但依侬(管理学院)、王吉(航空航天学院)、林沁(航空航天学院)、张瑞贤(智能工程学院)、夏曦怡(航空航天学院)

指导教师团队:张锦绣教授(航空航天学院)、任荣伟教授(管理学院)、姜大鹏副教授(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谷德峰教授(人工智能学院)、吴嘉宁副教授(先进制造学院)

获奖学生感言:

伍思欢(负责人,航空航天学院)

作为团队负责人,非常荣幸能够带领团队在“建航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中荣获金奖。这次的成功不仅是团队每一位成员夜以继日努力的结晶,更是我们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的有力体现。从最初4人的队伍到15人的跨学院的紧密合作,我们突破了学科界限,集结了航空航天、管理、先进制造、海洋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在技术、市场、商业等方面的分工合作才能中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创业项目。相信这次的荣誉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个里程碑,更是我们迈向更高目标的新起点。

钟灵毓(管理学院)

作为商科学子,十分荣幸能加入跨学科多元融合的优秀团队。此次能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决赛获得金奖,我们感到无比自豪。这份荣誉不仅源于团队在技术研发上的创新突破,更是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结晶,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也深知,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商业模式的精准定位和商业逻辑的细致梳理。这次获奖,是对我们一路坚持和探索的最好回报,也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创新和创业道路上继续勇敢前行,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刘人豪(管理学院)

非常荣幸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省级金奖,这不仅是对我们技术创新的肯定,更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工商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紧密协作的成果,让我们的项目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实现了突破。这次获奖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为梦想努力的团队成员,也会激励我们团队继续把技术与商业紧密结合,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社会价值。

安康(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海洋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开发、利用和?;さ亩韵?,我们团队的跨介质飞行器,在海洋应用上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我也非常荣幸能够加入团队,并在本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决赛中获奖。作为海工学子,充分利用自己对于水下航行器运动稳定性控制算法的研究,为团队在水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获得此次金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侯文?。ㄈ斯ぶ悄苎г海?/strong>

作为人工智能的学子,一直以来主要在人工智能技术上做相关研究,这次比赛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使我真正的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的一个完成过程。同时,也发现技术需要落地才是好的技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才能发挥出“1+1”大于2的优势。这次比赛中,以自己所学,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海上风电微小裂纹的智能识别中,与团队其他技术成员进行紧密配合与调试,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此次比赛的荣誉也增加了我不断去探索的动力。

邵茂森(航空航天学院)

能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决赛获得金奖,我们团队感到无比自豪。作为团队在跨介质飞行器智能飞行控制算法的负责人,除了自生的专业技能,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紧密配合与跨学科融合的优势。备赛过程中,我们齐心协力,攻克难关,不断优化方案,提升项目质量。同时,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坚强后盾。感谢团队的努力和学校的帮助,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参与者。我们将继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


 

 

附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是由教育部等12个中央部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重大创新创业赛事。该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大赛分为多个赛道,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等。其中,高教主赛道涵盖新工科类项目、新医科类项目、新农科类项目、新文科类项目以及"人工智能+"项目等,这些项目类别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参赛项目要求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人员年龄不超过35岁。

本次广东省分赛自5月份赛事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省高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参赛项目达45.43万个,参赛学生超183.66万人次。其中,高教主赛道参赛项目16.30万个,参赛学生66.45万人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参赛项目10.02万个,参赛学生41.38万人次;职教赛道参赛项目18.75万个(含中职学校参赛项目0.26万个),参赛学生74.29万人次;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0.36万个,参赛学生1.54万人次;萌芽赛道推荐项目28个。参赛项目数量和参赛学生人数比上一届大赛有小幅增加,基本实现区域、学校、学生类型全覆盖。经过省复赛网络评审,共有314个项目脱颖而出,加上56个直通项目,共计370个项目晋级决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