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启航创新——航空航天学院“致远论坛 2024”成功举办

发布人:胡文清 责任审核人:罗愈业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快航空航天科技创新、推动高端人才培养的战略号召,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由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主办,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科研赋能“A”计划—— “致远论坛 2024”于2024年11月-12月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主要包括学术作品投稿展示以及专家论坛讲座两部分。

        科研赋能"A"计划( Aerospace)主要包括致远讲堂、致远论坛、致远沙龙三个部分,以科研讲堂和学术沙龙为支撑,以科技竞赛为内驱,以“价值引领、名师引路、朋辈引航、竞赛引擎”为宗旨,旨在提升青年科研能力,浓郁学术氛围。

 

01 学术作品投稿展示

 

 

        学术作品投稿展示以 “航空航天前沿进展与挑战” 为主题,以航空航天领域相关研究方向为作品方向,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航空航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突破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优秀作品进行展出

 

 

02 专家论坛讲座 

 

        致远论坛2024在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力学与工程设计中心的支持下,共邀请了8位专家教授进行论坛讲座。

 

学术讲座一

        姚小虎教授分享了“极端条件下无序合金的变形行为及使役设计”的内容。

        姚教授讲述了非晶合金和高熵合金通过其独特的结构和化学特性,显著提升了金属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非晶合金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杯锥结构”断口的细观缺陷分析方法,并引入自由体积软化机制加速损伤演化,建立了金属玻璃动态拉伸断裂的跨尺度本构模型,揭示了层裂破坏中的韧脆转变机理。高熵合金方面,提出了区分晶格畸变与化学短程作用对层错能与滑移能垒调控的原子尺度方法。

 

学术讲座二

        李正强教授分享了“大气环境卫星遥感的进展与挑战”的内容。

        李教授讲述了大气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需求为空间信息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介绍了国内外发射的多颗大气环境类监测卫星,以及国内发射的高分等系列探测卫星。报告围绕大气遥感领域,介绍了对气溶胶、温室气体、污染气体等大气成分遥感探测的最新进展。

 

学术讲座三

        万敏平教授分享了“粗糙壁湍流的建模与机理研究”的内容。

        万教授讲述了粗糙壁湍流广泛存在于各种工程和环境流动中。与光滑壁湍流相比,粗糙表面大大增加了壁面摩擦阻力,并影响流动结构和机理。本报告介绍了万教授课题组近期在粗糙壁湍流建模与流动机理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粗糙壁湍流的约束大涡模拟、城市冠层流动的混合层类比、粗糙壁湍流中大尺度脉动的估算等科学问题。

 

学术讲座四

        余鹏副教授分享了“Viscoelastic Upstream Instability”的内容。

        余教授讲述了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粘弹性流体在狭窄通道中绕圆柱流动的情况。为稳定模拟采用了平方根重建方法并考虑了分子耗散效应。结果表明,低雷诺数流动中的粘弹性上游不稳定性可以通过宏观粘弹性本构关系成功复现。研究了圆柱堵塞比(BR)、魏森贝格数(Wi)、粘度比(β)和聚合物最大伸长(L)对回流长度(LD)的影响。发现当Wi超过临界值Wic且BR大于16.7%时,会出现上游回流。此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粘弹性尾流中的新型不稳定机制。

 

学术讲座五

        单肖文教授分享了“Grad's eigen-function collision model and the LBM-SMRT model”的内容。

        单教授首先以气体动理论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了Boltzmann方程的由来、基于Knudsen数的Chapman-Enskog展开及基于Grad-13矩的特征值展开。并介绍了单教授团队在谱多松弛时间(Spectral-MRT)LBM模型方面的工作,将粒子分布函数通过离散Hermite变换引入高维相空间,并基于不同阶的速度中心矩确定各松弛时间,从而对不同阶上的BGK碰撞项实现分级松弛。SMRT有效地改进了常规LBGK在高马赫数下非等温流的数值模拟,有望成为实用性更广泛的CFD数值方案。

 

学术讲座六

        仲政教授分享了“力化学耦合连续介质理论”的内容。

        报告系统介绍了力化学耦合连续介质理论,通过引入反应进度和扩散浓度两组变量来描述化学反应和物质扩散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对材料响应的影响。讲解了在复杂环境下材料内部力学行为与化学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涵盖力化学耦合理论的数学模型构建、实验验证方法以及在材料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等内容。

 

学术讲座七

        景路教授分享了“颗粒流动问题的宏微观跨尺度研究”的内容。

        讲座介绍的颗粒物质的流动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物理现象,与泥沙运动、泥石流、海底滑坡等自然过程和深??笪锟墒渌偷裙こ碳际趺芮邢喙?。本报告从微观-宏观跨尺度研究的角度,以非均匀颗粒物质的流动分选现象为例,探讨其微观力学机理,并建立物理涵义清晰的宏观动力学模型。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完善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可为自然灾害防治和工业颗粒材料处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学术讲座八

        陈仲欣教授分享了“单原子催化的精细化学品流动合成”的内容。

        讲座介绍的多相催化连续合成技术是推动绿色制药和医药制造升级的关键,特别是单原子催化剂有望应用于医药衍生物的高效制备。通过调控催化剂的原子级配位环境,开发具有协同作用的催化体系,解决传统单原子催化剂在复杂反应中的活性不足问题。研究还涉及液相有机催化的连续合成方法,旨在从基础化学品高效地合成高价值医药衍生物。同时,搭建光、电、热驱动的多相催化流动反应器,结合流体动力学模拟优化反应器性能,推动精细化学品的克级连续生产。
 


        8位专家教授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这些报告不仅展示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还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学们受益匪浅。

 

03 总结

 

 

        本次“致远论坛 2024”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航空航天领域前沿研究的丰硕成果,还为师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激发了青年学者的创新热情和探索精神。论坛的圆满落幕彰显了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不懈努力。未来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拓宽学术视野,助力航空航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想贡献力量。

 


文案 | 牛春望

排版 | 崔健楠

初审 | 钟轩 张超

审核 | 赵晓江

审核发布 | 罗愈业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