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国际动态能量吸收研讨会在广东珠海成功召开
2025年1月3日至6日,由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承办,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协办的“第八届国际动态能量吸收研讨”在广东珠海成功召开。国际知名力学家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Hao Hong教授、国际冲击学会主席Guoxing Lu教授(IJIE副主编)、曼彻斯特大学Qingming Li教授(IJIE副主编),清华大学周青教授(IJIE副主编)等国内外3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9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胡玲玲教授主持。香港科技大学的余同希教授、宁波大学的周风华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的虞吉林教授分别进行了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致辞
为充分讨论,本次研讨会只设置一个分会场,两整天27个邀请报告,其中特别邀请浙江大学的Guoxing Lu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的余同希教授、曼切斯特大学的Qingming Li教授、广州大学的Hao Hong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朱凌教授和中山大学胡玲玲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此外,邀请宁波大学周风华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陈小伟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阮?;越淌诘榷辔谎д叽赐巳胧さ难氡ǜ?。





Guoxing Lu教授呈现的大会特邀报告题为《机器学习在能量吸收的应用》,深刻探讨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力学超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声学性能进行预测、定向调控和优化,显著提升了折纸超结构的设计效率。曼彻斯特大学Qingming Li教授带来题为《Determination of the dynamic strength of ductile and brittle materials at high strain-rates》的大会报告。李教授系统梳理了脆性和韧性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历程,并针对两类典型工程材料,在高应变率条件下的动态强度与变形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再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本构模型进行了必要的修正与完善。广州大学Hao Hong院士发表了题为《折纸超结构抗撞击性能研究》的大会报告。他将折纸结构卓越的可编程特性应用到冲击防护领域,设计出一系列具有优异撞击防护效能和吸能效果的新型三明治结构。此外,针对传统折纸结构在三轴方向上强度差异显著的挑战,郝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具有良好各向同性的新型多向折纸结构,该结构在复杂载荷作用下表现出优异的冲击防护性能。武汉理工大学朱凌教授以《工程中的反复碰撞问题的研究进展》为题开展了大会报告。报告中,朱教授系统地回顾了工程领域内反复碰撞问题的研究历程,并指出,在复杂荷载条件下,局部区域的多次碰撞问题仍亟待深入探索。随后,朱教授以大型破冰船执行极地科考任务作为实际案例,通过理论分析与缩比模型试验双重路径,对局部区域多次碰撞的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对这一领域在工程技术上的最新突破与进展进行了分享。中山大学胡玲玲教授的大会报告,题为《冲击应力波的非线性调控和可重复缓冲》。胡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弹簧—连杆可重复缓冲结构,并基于理论方法实现了对其非线性力学特性的精确定制,仅需简单调整部件配置,即可迅速切换至不同本构状态,在击防护领域展现出极好的应用前景。报告中还介绍了一种利用压扭耦合超材料实现压缩-扭转同步加载的试验技术,并基于压扭耦合效应提出了一种高效缓冲策略。最后,胡教授结合电池冲击防护的实际需求,深入分析了应力波调控与可重复缓冲策略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本次研讨会最特别的亮点在于,不仅呈现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更在1月4日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会议。首先由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教授结合工程案例,深入浅出地分享了题为《无量纲内禀控制参数初探》的大会报告。随后,全场专家学者们围绕“无量纲内禀控制参数”和“人工智能在力学领域的应用”两大核心议题开展了长达一小时的热烈且深入的讨论。在这一环节中,多位专家纷纷发表了独到见解,讨论内容深刻且富有前瞻性,充分展现了学术火花的碰撞。最后,余同希教授与各位专家共同展望了动态能量吸收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次圆桌会议划伤了圆满句号。此次圆桌会议凭借其独特的形式与高质量的交流内容,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称赞。



文案|张天朋 张强
排版 | 金俊杰
初审 | 张怀钦
审核 | 张锦绣 赵晓江
审核发布 | 罗愈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