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我院学生团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斩获 全国总决赛 银奖
喜报

近日,在由教育部等12个部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上,我院潜鸟创新团队的“跨介质飞行器”创新项目获得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业组银奖。作为航空航天学院优秀的创新团队,深度挖掘各行业现实需求,以我国面临的国际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导向,通过大胆的创新与实践,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项目策划方案历经校级赛、省级赛、全国赛网评等环节,在国内外5406所学校、514万余个项目、2083.6万人次参赛选手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全国总决赛,最终斩获国赛银奖。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探索出了一条联合管理、人工智能、海洋科学等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新路子。
成员感言
“跨介质飞行器”创新项目团队负责人伍思欢博士生感慨表示:本次大赛充分体现了航空航天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巨大优势,在理工与管理深度融合交叉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能通过协作与实践,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种交融不仅促进了技术的持续创新,更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战略视野,使我们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有效结合科学技术与管理,培养出复合型、拔尖型的思维和能力。通过参加大赛也体会到了此类复合拔尖型人才不仅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工程挑战,还能在未来的产业化落地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确实是我们中山大学今后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大方向。
张锦绣教授作为“跨介质飞行器”项目的指导老师,他指出:参赛队伍充分融合了“工管融合、跨域思维”的理念,由航空航天学院、管理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先进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多学科跨学院的团队组成。工商管理学科的引入为我们团队提供了宝贵的第二视角,使项目团队成员能够从产品市场需求、成本效益、供应链管理等角度全面审视问题,既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又能够做出更具战略全局性和市场化的决策。人工智能的赋能进一步提升了技术创新效率与管理决策的智能化,实现了从技术开发到项目落地运营的无缝衔接,确保创新的可持续性。在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中,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是培养具备全局视野、工管融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快速落地,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生态和创新体系。
管理学院指导老师任荣伟教授感言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就强调指出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随后又在2024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国家举办创新大赛的一个突出作用就是通过大赛检验创新驱动育英才的成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给本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并指出“你们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这很有意义”,他同时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在此重要背景下,中山大学两只创新创业团队这次能斩获1金1银弥足珍贵,不仅为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也体现了我?!耙健ぁ堋毖Э平徊娴木薮笥攀?,事实证明,中山大学十多年来坚持高质量人才培育方向,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复合交叉型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探索出了一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新模式。
项目简介

“飞潜智巡——海洋跨介质飞行器智能运维系统首创者”是由航空航天学院、管理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先进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组成的跨学院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项目“飞潜智巡——海洋跨介质飞行器智能运维系统首创者”是一个基于“空中能飞、水面能游、水下能潜”的两栖跨介质无人航行器,由航空航天学院伍思欢带领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并打造了一种空海一体作业的多场景智能运维系统,基于“工程+管理”的策划,科学地将项目设计在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和海底管道的“水下机器蛙人”巡检运维等多个行业领域,极大的商业价值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培育“海上”新经济,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这次与管理学院强强联手的创新创业项目,也为两学院通过学科交叉,跨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打下了基础。
- 项目负责人:伍思欢(航空航天学院)
- 项目指导老师:张锦绣教授(航空航天学院)、任荣伟教授(管理学院)、姜大鹏副教授(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谷德峰教授(人工智能学院)、吴嘉宁副教授(先进制造学院)
- 项目成员:钟灵毓(管理学院)、安康(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侯文?。ㄈ斯ぶ悄苎г海?、伍思繁(航空航天学院)、邵茂森(航空航天学院)、刘人豪(管理学院)、何智林(航空航天学院)、贾晋军(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赵郁文(航空航天学院)、但依侬(管理学院)、王吉(先进制造学院)、林沁(航空航天学院)、张瑞贤(智能工程学院)、夏曦怡(航空航天学院)
我院参赛学生感言
2022级博士生邵茂森:我们团队荣获银奖,这份荣誉是对团队努力的肯定,感谢每位团队成员的智慧与坚持,正是大家共同努力让团队克服了种种挑战。同时特别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支持,让我们驰骋在这创新的赛场。在这个全国性竞赛场上,我们感受到了创新思维的碰撞,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是进步的源泉,项目实践是实现科研价值的必要途径。今后我定将继续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双创浪潮,敢为人先、敢闯敢干,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2022级博士生伍思繁:非常荣幸能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获得研究生创业组银奖。衷心感谢指导我们的各位老师和关心我们的各级领导。这次获奖不仅是对我们团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创新研究成果的认可。未来,我们将继续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牢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将以创新推动创业,并通过创业检验创新成果,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附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简介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为中外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合作提供平台。2024年的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大赛坚持“我敢闯 我会创”主题,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培养敢闯会创的有为青年人才,共吸引153个国家和地区的5406所院校、514万个项目、2084万人次报名参赛。历经五个月的层层角逐,全国共有141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现场比赛。
202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指出,你们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这很有意义。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排版 | 樊敏
初审 | 钟轩 张超
审核 | 张锦绣 赵晓江
审核发布 | 罗愈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