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人才引进规划 (2020-2022)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于2017年5月,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首批建设的工科学院之一。学院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两个一级学科,航空航天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两个本科专业,以及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宇航工程系两个系。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学院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航空航天学院将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建设优秀师资队伍,实现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的发展目标,为中山大学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贡献力量。
一、力学一级学科
力学学科是众多工程学科的基础,中山大学力学学科起源于1958年创办的力学专业,目前设有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三个二级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7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6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学院计划在3年内使力学学科的专任教师人数达到50人,使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人数达到50人,并引进实验技术人员3人。本学科重点发展的三个方向及人才引进计划如下:
1.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
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该领域呈现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本学科方向主要关注高维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强非线性和多场耦合非线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非线性动力学实验和参数辨识方法、非线性颤振及航空航天工程中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问题等。
本学科方向计划建设15人左右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在岗教授3人、副教授2人。2020年拟引进专任教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3-5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6-8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
2.流体动力学与工程
流体力学既蕴含着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又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需求中的挑战性问题。湍流问题一直是流体力学经久不衰的前沿研究课题,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向高速、多相和非平衡等方向发展,并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本学科方向主要关注水动力学和工程、湍流数值模拟和热对流计算、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热计算和综合热管理技术、复杂流动的机理与控制、生物流体力学、新能源系统仿真等。致力于通过理论方法、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手段相结合解决复杂流体工程问题。
本学科方向计划建设20人左右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在岗教授3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1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3人。2020年拟引进专任教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3-5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6-8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
3.结构安全与防护
结构安全与防护是固体力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兼具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特色。本学科方向主要面向航空航天新材料与新结构、结构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如下研究工作:力-热-电-磁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理论建模与实验研究、计算固体力学新方法及其在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及结构安全评估、新型抗冲击、抗疲劳和热防护材料、力学超常材料、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
本学科方向计划建设15人左右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在岗教授5人、副教授1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3人。2020年拟引进专任教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3-5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6-8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
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中山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重点围绕以“天琴计划”为代表的空间探测技术、以在轨服务与维护为代表的高中低轨道航天器技术、以高超声速飞行器为代表的临近空间飞行技术进行建设。目前设有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1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10人,实验技术人员2人。学院计划在3年内使本学科的专任教师人数达到100人,使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人数达到100人,并引进实验技术人员5人。本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及人才引进计划如下:
1.飞行器总体、气动与结构技术
飞行器总体、气动与结构技术是空天飞行器研发的基础。本方向围绕“天琴计划”、高超声速飞行器、载人航天与探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重大科技工程和任务,开展飞行器总体、气动、结构等方向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飞行器总体设计与优化、航天器轨道设计与优化、飞行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结构多场耦合分析与设计、结构机构设计与优化、结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飞行器任务规划等。同时,将面向空天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布局分布式空间引力波探测天文台、智能变形高超声速飞行器、全柔性空间飞行器等新概念飞行器设计和研究;还将主动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无人机技术和卫星应用技术的研究。
本学科方向计划建设40人左右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在岗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助理教授2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6人。2020年拟引进专任教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6-8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5-10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
2.先进航空宇航推进技术
推进技术是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核心技术,对发展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学科方向瞄准对未来飞行器更快、更高、更远飞行目标的要求及空天一体推进技术的需求,重点开展连续爆震发动机、亚燃/超燃冲压发动机、组合循环发动机、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飞行器/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等高超声速飞行器推进技术研究。同时,面向分布式空间引力波探测天文台、深空探测航天器、边界空间轨道飞行器需求,开展新型电磁推进、微小推力推进、微流动与微推力测量等先进推进技术的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为空间安全、科学探测及宇航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动力支撑。
本学科方向计划建设30人左右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在岗教授5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2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1人。2020年拟引进专任教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6-8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10-15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
3.飞行器控制与信息技术
飞行器控制是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核心技术,空间信息应用与智能态势感知是国家空天安全的战略基础。本学科方向主要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智能无人飞行器控制、无拖曳控制、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控制、精确制导与多源信息组合导航、先进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控制系统健康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同时着眼国际热点、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研究飞行器近场感知测量、一体化探测载荷、空间碎片规避与清除、飞行器自主运行、智能集群控制、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为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实施、重大装备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本学科方向计划建设30人左右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在岗教授7人、副教授6人、助理教授1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3人。2020年拟引进专任教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5-8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8-10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