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获得多项先进典型表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促进广东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引导和帮助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加强劳动实践教育,按照团省委、校团委关于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工作部署,在学院党委统筹下,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于2024年7月16日前往肇庆市封开县开明村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经推选,我院肇庆南丰有“机“乡村实践团获评“中山大学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团队”称号,张超老师、周佳奇同学获评“优秀个人”称号,我院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01

数字系统助力乡村建设

在开明村实践活动中,突击队队员交流合作研发算法,对算法进行打包测试,利用图像建模技术,设计了一款供村委使用的智能数字监测软件,软件功能包含一键建模、一键巡检,以便村委使用。

研发过程中,队员及时对巡检算法进行测试与优化,不断提高算法检测效率,提高软件使用流畅度,保证在巩固前期有效成果的同时拓展软件应用板块,丰富软件应用范围。

突击队队员在进行系统研发工作

 

02

利用无人机采集多元数据

突击队队员利用无人机追踪采集水体、火焰、垃圾等多种监测指标的图像和视频,对图像进行标注处理,对视频进行逐帧标注,并将采集结果用于构成监测指标数据集,为建立智能无人机巡检系统提供相关数据。

突击队队员在利用无人机采集图像

 

03

建立开明村数字孪生模型

在数字建模板块,团队对生成的点云模型进行分割,以及利用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3DGS建模,目前已完成建模板块的建模、展示环节;违建监测算法则可将巡检得到的图像与本地保存的图像进行比对,检测出疑似存在违建的部分;防溺水板块目前可调用监控、无人机云台图像进行检测,并通过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水体分割以及行人检测,如有疑似溺水情况将在平台上报警。

防溺水报警系统界面

 

  三维自主建模精细化成果

 

04

成立工作站,深化地校合作

为充分延续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成果,突击队成立了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中山大学-封开工作站,进一步加深双方的了解与互信,建立起更为紧密和友好的合作关系,为我院在未来推动开明村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5

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未来,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持续对开明村建设予以技术支持,继续巩固和完善已有成果,进一步搭建高度智能的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统;同时持续深化合作,不断探索更优的乡村治理数字化道路,将科研成果对标乡村发展建设,助力开明村实现长足发展。

航空航天学院成功承办中山大学第二届创新创业发展论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2024年9月27日中山大学第二届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圆满闭幕。

按照论坛议程安排,开幕式后分三个分论坛进行。航空航天学院承办分论坛一: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疃珊娇蘸教煅г涸撼ぶ砺虿ń淌谥鞒?。

    会议开始,首先由航空航天学院党委罗愈业书记为本次分论坛致辞。罗书记从国家战略与政策背景出发,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指出发展低空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希望通过论坛交流,深化合作,加速低空经济研发,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共推航空航天创新与发展。

罗愈业书记致辞

 

会上,专家分享了轻小微无人机可靠性与安全性测试评价的科学方法,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同时,深入探讨了evtol构型设计的核心要素与技术挑战,并结合行业趋势提出见解。此外,还展示了倾转涵道/旋翼气动布局设计与关键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论坛第二阶段是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企业、协会、高校的嘉宾们围绕政策环境、市场机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热点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经验,并就目前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上午的主论坛结束后,来自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学生团队进行了精彩的创新作品展示。这些作品不仅凝聚了学生们的心血与智慧,更是他们对航空航天领域创新探索的生动实践。学生们通过跨学科融合与创意碰撞,展现了中大学子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蓬勃朝气与无限潜力。

“潜鸟 1 号”纵列式双旋翼跨介质飞行器

来自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潜鸟创新团队

校企合作新篇章,航天人才共培养—中大航院与中科宇航生产实习项目圆满完成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工科专业教学质量,我校教务部特投入工程实训经费,进一步加强保障工程实训类教学业务运行。在此支持下,8月26日至9月6日期间,航空航天学院组织2021级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本科生前往中科宇航开展暑期生产实习,并圆满落幕。

 

本次生产实习在位于广州南沙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开展实施,全程为期两周,共有83名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现场参与。

 

实训期间,一线工程师薛子旺、姜成博、李鸣昊、周愉、刘九齐等前辈,为同学们详尽介绍了中科宇航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广阔前景,激发了同学们投身航天事业的无限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李鸣昊、周愉、刘九齐三位工程师今年刚刚从我院毕业,加入中科宇航,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三位师兄在课上讲解了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弹道设计、结构设计与分离仿真等重要课程,并与同学们交流了毕业论文撰写的经验和心得,通过亲身经历与成功经验为学弟学妹们树立了榜样,传递了投身航天事业的正能量。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航院学子能够像三位优秀的师兄一样,成为航天科技人才,助力祖国航天事业发展。

 

此次生产实习是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与中科宇航的第二期校企实训合作,是双方交流深度与广度迈入新台阶的有力体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校企合作工作成果的生动诠释,为针对性培养航天科创人才提供了契机与目标。

未来,航空航天学院将与更多企业签订实习协议,丰富实习内容,探索工程实训类课程的更多可能,实现校企资源有机结合。

 

立德树人,助力空天强国建设 --航空航天学院召开教师节座谈会

2024年9月10日上午,在庆祝我国第40个教师节之际,航空航天学院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召开教师节座谈会。学院吴志刚院长、罗愈业书记、黄建亮副院长、赵晓江副书记及教师代表出席了会议。座谈会由蒋建平副院长主持。

 

罗愈业书记向全体老师们致以节日祝福。罗书记强调,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作为高校教师,服务教育强国战略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不断培育壮大德才双馨的教师队伍,以高水平的教师培养卓越的人才。学院要久久为功,不断凝练学院办学特色,培养更多可担当强国建设大任的高素质人才。
 

蒋建平副院长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做了简要汇报?;平粮痹撼ぞ徒徊郊忧苛ρ炕嗟娜瞬排嘌辛私涣?。赵晓江副书记针对航空航天人才培养,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进行了探讨。

 

教师代表围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主题,结合自身主责主业,从课堂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科研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建言献策。

 

吴志刚院长在总结时强调,学院将积极发挥老师们建言建策的作用,多措并举,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培育良好的学风教风,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正确引导和服务学生生长成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航空航天学院关于2025届本科毕业生补偿类免试攻读研究生推荐资格公示的通告

根据《中山大学推荐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中大教务〔2023〕6号)、《航空航天学院推免资格认定遴选细则》(航空航天〔2021〕11号),经学生申请、学院审核,我院叶飞同学(学号21312339,男)拟获补偿类免试攻读研究生推免资格,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间,对公示名单有异议者,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主办单位反映。反映公示对象的情况和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和问题要求签署或自报本人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应加盖单位公章。

 

公示时间:2024年9月13日至2024年9月19日

联系电话:0755-23260165

电子邮件:chenhj223@mail.sysu.edu.cn

 

 

                       航空航天学院

                       2024年9月13日

 

航空航天学院关于2025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推荐资格公示的通告

       根据《中山大学推荐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中大教务〔2023〕6号)、《航空航天学院推免资格认定遴选细则》(航空航天〔2021〕11号),经学生申请、学院审核,我院55名同学符合推免基本要求,其中36名同学拟获免试攻读研究生推免资格,现将名单予以公示。

       公示期间,对公示名单有异议者,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主办单位反映。反映公示对象的情况和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和问题要求签署或自报本人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应加盖单位公章。

 

公示时间:2024年9月12日至2024年9月18日

联系电话:0755-23260165

电子邮件:chenhj223@mail.sysu.edu.cn

 

                       航空航天学院

                       2024年9月12日

 

漆韵承百载 扇映师恩长 | 航空航天学院分工会开展2024年教师节庆?;疃?/span>

为庆祝我国第40个教师节,喜迎学校百年华诞,9月10日,航空航天学院分工会在理学园举办主题为“漆韵承百载 扇映师恩长”的漆扇DIY手作活动。

a84726313ff15da2cdbd5ee5a5e1f17

漆扇展示

 

当天,活动现场洋溢着热烈而温馨的气氛。学院教职工们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间隙,积极参与到漆扇的手作创作中。老师们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了解漆扇制作工艺,随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扇面与颜色,亲手制作完成精美的专属漆扇作品。

d0c2619542c4f13b730468d44bbcd29

2b4daa828a882b0d01a2b8a2f69f56c

教职工们亲手制作漆扇

 

活动提供了多种扇面选择,内含字样包括“世纪中大,山高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山高水长,根深叶茂”“上下求索,海纳百川”“敢赴山海,追梦星辰”“寸草春晖,桃李芬芳”“红砖绿瓦,碧水蓝天”,与学校百年校庆主题与六大版块相呼应。

9c2cebe5f467e6d43c19d9924934362

“百年校庆”定制款漆扇

 

制作完成后,老师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合影留念,记录下这充满意义的瞬间。学院工会还特别准备了纪念品,感谢老师们的积极参与与辛勤付出。

 

教职工们与作品合影留念

 

此次活动,教职工们通过亲手制作漆扇,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手作的乐趣。此外,通过漆艺这一传统文化载体,老师们表达着对学校和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在传承百年文化的同时,创造新的校园记忆,为百年校庆增添一份特别的纪念。

喜报|我院学子在第二届“领航杯”工业软件科技创新设计大赛决赛斩获佳绩

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主办、北京航天万源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火箭院能力提升部指导的第二届“领航杯”工业软件科技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于8月31日在北京成功举办,在刘鲁华教授的指导下,刘方震、陈俊明、翁德昭、周欣宇等四名研究生组成的“逐梦一队”在比赛中斩获佳绩,在30多个参赛队伍中以第四名成绩取得三等奖。

本次大赛汇聚了包括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在内的超过20所知名高校精英团队,历经五个月的激烈角逐,跨越初赛与决赛两大阶段,决赛评委则邀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在内的十余名技术专家,学院黄建亮副院长莅临决赛现场对学院参赛队伍进行指导。本次大赛是我校学子首次参加轨道设计类大赛,通过与其他优秀团队的交流切磋,展现了中大学子的创新精神与扎实功底。

 

黄建亮副院长、指导老师刘鲁华教授与团队成员合影

从左至右分别为黄建亮副院长、翁德昭、刘方震、陈俊明、周欣宇、刘鲁华教授

 

团队代表上台领奖图

 

参赛内容介绍:为提高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的运载能力并提高火箭一子级的回收着陆精度,团队优化了全箭质量分配方案,设计了航天器基本构型和多约束条件下基于飞行诸元的标准轨迹,应用了轨迹跟踪制导方法和高精度着陆制导方法。

 

刘方震同学现场展示与答辩

 

结语:“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荣耀的璀璨星河与我们同行,其中交织着无数艰辛与未知的挑战,它们如同路标般铺展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航院学子将以智慧为刃,知识为剑,斩断恐惧与困难,矢志不渝地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喜报 | 我院学生团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决赛金奖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我院博士生伍思欢同学联合管理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先进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组建了一支跨学院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于2024年8月20日在岭南师范学院举行的“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总决赛中一举夺得研究生创业赛道的金奖。

参赛项目“飞潜智巡——海洋跨介质飞行器智能运维系统首创者”是一个基于“空中能飞、水面能游、水下能潜”的两栖跨介质无人航行器,创新团队提出并打造了一种空海一体作业的多场景智能运维系统,将广泛用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和海底管道的巡检运维等多个行业领域,极大的商业价值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培育“海上”新经济,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航空航天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围绕国家“航天强国、航空强国”建设战略以及“四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学院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在本项目的培育与比赛组织过程中,学院专门成立了一只由跨学科的专家组成的指导老师团队,具体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在该项重要国际赛事上的重大突破彰显了我院在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同时也为我院探索基于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 高教主赛道金奖名单

 

参赛团队核心人员伍思欢、钟灵毓、刘人豪在湛江决赛现场合影

 

杨清华常务副校长、校团委老师与获奖团队负责人合影

 

项目团队成员:伍思欢(负责人,航空航天学院)、钟灵毓(管理学院)、安康(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侯文?。ㄈ斯ぶ悄苎г海?、伍思繁(航空航天学院)、邵茂森(航空航天学院)、刘人豪(管理学院)、何智林(航空航天学院)、贾晋军(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赵郁文(航空航天学院)、但依侬(管理学院)、王吉(航空航天学院)、林沁(航空航天学院)、张瑞贤(智能工程学院)、夏曦怡(航空航天学院)

指导教师团队:张锦绣教授(航空航天学院)、任荣伟教授(管理学院)、姜大鹏副教授(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谷德峰教授(人工智能学院)、吴嘉宁副教授(先进制造学院)

获奖学生感言:

伍思欢(负责人,航空航天学院)

作为团队负责人,非常荣幸能够带领团队在“建航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中荣获金奖。这次的成功不仅是团队每一位成员夜以继日努力的结晶,更是我们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的有力体现。从最初4人的队伍到15人的跨学院的紧密合作,我们突破了学科界限,集结了航空航天、管理、先进制造、海洋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在技术、市场、商业等方面的分工合作才能中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创业项目。相信这次的荣誉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个里程碑,更是我们迈向更高目标的新起点。

钟灵毓(管理学院)

作为商科学子,十分荣幸能加入跨学科多元融合的优秀团队。此次能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决赛获得金奖,我们感到无比自豪。这份荣誉不仅源于团队在技术研发上的创新突破,更是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结晶,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也深知,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商业模式的精准定位和商业逻辑的细致梳理。这次获奖,是对我们一路坚持和探索的最好回报,也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创新和创业道路上继续勇敢前行,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刘人豪(管理学院)

非常荣幸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省级金奖,这不仅是对我们技术创新的肯定,更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工商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紧密协作的成果,让我们的项目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实现了突破。这次获奖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为梦想努力的团队成员,也会激励我们团队继续把技术与商业紧密结合,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社会价值。

安康(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海洋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开发、利用和?;さ亩韵?,我们团队的跨介质飞行器,在海洋应用上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我也非常荣幸能够加入团队,并在本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决赛中获奖。作为海工学子,充分利用自己对于水下航行器运动稳定性控制算法的研究,为团队在水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获得此次金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侯文?。ㄈ斯ぶ悄苎г海?/strong>

作为人工智能的学子,一直以来主要在人工智能技术上做相关研究,这次比赛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使我真正的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的一个完成过程。同时,也发现技术需要落地才是好的技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才能发挥出“1+1”大于2的优势。这次比赛中,以自己所学,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海上风电微小裂纹的智能识别中,与团队其他技术成员进行紧密配合与调试,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此次比赛的荣誉也增加了我不断去探索的动力。

邵茂森(航空航天学院)

能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决赛获得金奖,我们团队感到无比自豪。作为团队在跨介质飞行器智能飞行控制算法的负责人,除了自生的专业技能,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紧密配合与跨学科融合的优势。备赛过程中,我们齐心协力,攻克难关,不断优化方案,提升项目质量。同时,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坚强后盾。感谢团队的努力和学校的帮助,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参与者。我们将继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


 

 

附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是由教育部等12个中央部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重大创新创业赛事。该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大赛分为多个赛道,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等。其中,高教主赛道涵盖新工科类项目、新医科类项目、新农科类项目、新文科类项目以及"人工智能+"项目等,这些项目类别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参赛项目要求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人员年龄不超过35岁。

本次广东省分赛自5月份赛事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省高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参赛项目达45.43万个,参赛学生超183.66万人次。其中,高教主赛道参赛项目16.30万个,参赛学生66.45万人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参赛项目10.02万个,参赛学生41.38万人次;职教赛道参赛项目18.75万个(含中职学校参赛项目0.26万个),参赛学生74.29万人次;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0.36万个,参赛学生1.54万人次;萌芽赛道推荐项目28个。参赛项目数量和参赛学生人数比上一届大赛有小幅增加,基本实现区域、学校、学生类型全覆盖。经过省复赛网络评审,共有314个项目脱颖而出,加上56个直通项目,共计370个项目晋级决赛。

我院学子斩获月球基地2050国际创新大赛多项荣誉

2024年7月19日至21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月球村协会、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第三届国际月球日主场活动在哈尔滨召开,并举行了月球基地2050国际创新大赛颁奖仪式,我院学子荣获多项荣誉。

 

月球基地2050国际创新大赛面向国内外大学生和青年学者,以拓展年轻人对未来月球建设与开发的认知和活动疆界、挖掘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为人类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创新思路,为航天知识的普及和多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本次大赛聚焦“月球建筑”“月球能源”“月球交通运输”“月面机器人”“宇航员生命与健康”5个主题,吸引了来自45个国家的189支队伍参赛,经国际赛事程序委员会评审,最终来自20个国家的55支队伍、173名选手获奖。我院参赛队伍荣获三等奖2项、提名奖1项。

 

颁奖仪式

 

?获奖情况及项目介绍:

 

月球机器人赛道三等奖作品:

基于张拉整体结构的月球机器人

团队成员:毛禹,乡文帅,李昭坤,沙宇凤

指导老师:张锦绣

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张拉整体结构的多模态运动的月球探测器设计方案, 为探测器提供稳健高效的运动特性,使其能够无缝适应多样复杂的月面环境,为未来月球机器人任务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获奖情况及项目介绍:

 

月球机器人赛道三等奖作品:

仿蛙腿驱动的多模态球形机器人

团队成员:朱颖、张誉凡、林小炀、张裕文

指导老师:张锦绣

该项目旨在实现一种新型的多模态球形机器人,来适应月球表面复杂的地形环境。多模态球形机器人结合足态机器人高机动性、能克服复杂地表环境,球形机器人能?;つ诓炕瞪璞?、寿命长、高抗碰撞能力的优点,为未来月球机器人任务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获奖情况及项目介绍:

月球交通运输赛道提名奖作品:

??榛侄卧虑蛱焯?动力学分析与设计

团队成员:万文琦

指导老师:邬树楠

该项目从动力学角度提出了一种??榛侄卧虑蛱焯莸母拍钌杓?,通过动力学分析与验证了其稳定性,??榛纳杓埔彩沟酶梅桨附ㄉ杩尚行越细?,该方案能极大降低地月交通成本,可用于低成本的大规模的地月交通运输,成为月地高速公路。

 

 

活动期间,我院代表与其他高校与科研院所参赛选手开展深度交流学习,参加了共建“月球村”科普活动、月球建筑学术研讨会和空间智能学术研讨会两场分论坛以及圆桌会议等活动。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支持学生参与早期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在学院的领导下学生微纳卫星协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航天相关的科技比赛,努力为更多的学子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与舞台。

订阅